在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4.0智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陈胜孙摄
近年来,江西崇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崇仁高新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县经济建设整体规划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升级,夯实绿色改革发展基石,创新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不久前,工信部公示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崇仁高新区被评为绿色工业园区。此外,江西伊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走进江西明正变电设备有限公司4.0智慧工厂,一幅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画面映入眼帘:工人们专注地守在智能机械旁,熟练地操控着设备,零件在智能机械的精准运作下,快速有序地完成一道道加工工序。
“早些年,工厂受限于传统工艺,生产加工速度慢,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良品率低,而且造成的污染很大。现如今,我们通过积极地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依托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上新了一批智能化生产设备,建成了智能制造车间,成功打造了4.0数字车间。”该公司技术经理熊海桥说,“现在我们不仅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过去的污染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为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崇仁县建立起“一企一博”改革模式,聚智引才。园区企业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与南昌大学共建变电设备产业研究院,与沈阳变压器研究院、中国电科院高压所、上海电机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高校的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园区设立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企业自主研发、技术改造等科学技术创新服务予以奖励补助,配套“揭榜挂帅”专项活动的奖补资金。在这一系列举措支持下,园区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
正是得益于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近年来崇仁高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各项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
生态环境建设是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是关键一步。早在2022年,崇仁高新区便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升级改造。这一个项目新增了深度处理设施、污泥处理设施及除臭系统,并选用“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的深度处理工艺。
崇仁高新区污水处理厂负责仪器监测记录的技术人员杨博鑫说:“改造后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标准提升了,而且污泥含水率从80%降至60%,为园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目前,崇仁高新区污水管网建设已完成14.37公里,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各企业污废水采用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同时,崇仁高新区还安装了雨水总排放口在线监控设施和环境质量监控平台,工作人员时刻紧盯屏幕,密切关注数据变化。一经发现有几率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便迅速展开行动,及时督促相关公司进行整改,全力守护园区的生态环境。
在能源利用方面,崇仁高新区积极地推进明正变电6GW储能项目,与华中科技大学展开产学研合作,加强智慧安全储能系统技术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
熊海桥说:“我们正在积极尝试构建以风电、太阳能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系统,推动园区内新建建筑采用节能建筑技术,建立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来进行集中控制,实现清洁能源的就地采集和消纳。”
此外,顺宏电气光伏预装式变电站、风力组合式变压器、江西变电智能充电桩等项目也在稳步推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逐渐提高,一个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崇仁高新区已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内下达的节能降耗、碳排放下降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6.7%,主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5.08%,余热回用率达到61.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13%。园区重点企业均按期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在崇仁高新区,以变压器制造产业为代表,一条完整且紧密协同的产业链清晰可见。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开始,便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入整个产业链。江西腾瑞绝缘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用筠说:“我们严格把控原材料的环保指标,这是保障产品绿色品质的基础,也是我们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坚定承诺。”
江西亚珀电气总经理杨和茂说:“崇仁变电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正因为有这样的产业优势,我们才有更多精力与资产金额的投入绿色生产。在这里,优质原材料与配套企业布局合理,生产与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一方面,我们的市场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资金也有了盈余,为改进生产技术、整治环境污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崇仁高新区各大变电工厂都在智能化浪潮中积极转型,生产出的绿色产品又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下游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商手中。
除了生产制造环节,终端销售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在市场推广中大力普及绿色低碳理念。江西赣电电气销售总监军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最新产品:“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中低压干式变压器,较之传统产品,它稳定性很高,能效高,是公司的明星产品。这些年,由于我们公司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水准不断提升,显著降低了能耗与污染,产出的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低碳产品’。”
正是这样上下游紧密协同,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各司其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为崇仁高新区绿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了稳固的生态基础。
在招商引资方面,崇仁高新区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策略。崇仁县委副书记、崇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冯振然介绍,园区把符合生态环境要求摆在首要位置,项目不仅要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更要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环境承载能力。为此,园区坚持“招商引资”和“选商选资”两手抓,对项目进行科学预审评估,建立完整招商项目联合研判机制、项目落地条件把关预审评估机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在同步深化。园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推行“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整合了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原本需要企业跑多个部门、提交多套材料、耗费数月才能完成的审批流程,如今通过线上平台统一申报,有关部门并联审批,大部分事项在两周内就可以完成,大幅度的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成本和时间成本,提升了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截至目前,崇仁高新区拥有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个。冯振然表示,下一步,崇仁高新区将继续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逐绿前行,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努力迈出更大步伐。(刘 兴)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背景和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中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